秋季是一个气候变换的季节,感觉到秋高气爽。如今霜降已经到来,这个时候身体对外界的变化也是需要去适应的。秋季有3个最难熬的健康坎,同时也是3个最需要注意的问题,若做好了以下三件事:会很健康。

重点说三个问题

1、饮食


(资料图片)

秋天相对的比较干燥,这个时候可以用一些养阴润肺的食物或者药食同源的药物来加入食疗中,可以对身体做一些调整。比如可以喝梨水、蜂蜜水,食用百合等等。

另外到了秋季以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暑湿逐渐褪去,但是在体内储存了一些湿气还没有完全排出体外,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在饮食上相对的清淡一些,不要再吃那些高粱厚味道的食物。另外可以多吃一点酸性的食物,比如各种各样的水果、青菜,少吃一些辛辣的食品。

2、作息时间

再有一方面是关于我们的睡眠方面,到了秋天白天逐渐变短,夜晚逐渐变长,这时候培养出稍微早睡一点的习惯,会比较适应这个季节,也方便在这个季节储存精力。

3、适度运动

运动在秋天利于人体除去暑湿状态,相对可以稍微多做一点运动。这时候户外运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增加心肺的功能,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储存体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

霜降想要健康,谨记以下五点

一、多饮茶

1,山刺玫花水

用山刺玫花,泡水喝,可暖胃止痛,有益胃部健康。

山刺玫花,是一种野生的小玫瑰,药性温和,《纲目拾遗》记载,将其阴干,冲汤代茶服,可改善肝胃气痛。

经常泡上一杯,能治腹中冷痛,胃浣积寒,顺行血气、安神、通便,降火气,调理血气、活血化瘀,缓和情绪。

2,白古丁根红茶

白古丁根按发酵工艺处理,降低寒性,更适合秋冬季节饮用。

白古丁,归胃经,有广谱抗菌功效,被称为“天然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临床上的抗生素

研究证实,白古丁能杀灭、抑制胃病致病菌幽门螺杆菌,能修补胃黏膜的损伤,可促进溃疡面愈合,有不错的养胃功效。

每天2-3杯白古丁根红茶,有养胃、消炎的功效,非常适合慢性胃炎、胃溃疡者饮用。

二、调补肾,泡泡脚

秋冬交替只是,要调补好肾脏,给你的肾,补足元气,让它更好地为过冬储备能量。

此时,不妨用热水泡泡脚,不仅能补肾气,还可预防感冒、缓解感冒症状、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睡前,用温度38℃-40℃左右热水,泡15-30分钟,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三、适量运动

霜降过后,适当的运动锻炼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运动中,人的体温调节机制处于紧张状态,有助于提高肌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功能,为入冬做好准备。

慢跑、散步、登山等,在早晨或傍晚适时有度地进行,以微出汗为宜。

四、常晒太阳

1、晒后背

晒晒后背,能驱除脾胃寒气,有助改善消化功能。

“背为阳,心肺主之”,晒后背,还能疏通背部经络,对心肺也很有好处。

2、晒头顶

头为诸阳之首,晒晒头顶,有助于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所以,入冬前,天气还不是十分寒冷,此时,多晒晒太阳,补充阳气,有助于肾脏健康。

五、不吃发物

发物可以刺激身体激素的诱发、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最重要的是发物可以引起疾病的复发。

发物六类、对号入座:

一为发热之物,薤、姜、花椒、胡椒、羊肉、狗肉等;

二为发风之物,如虾、蟹、香蕈、鹅、鸡蛋、椿芽等;

三为发湿热之物,如饴糖、糯米、猪肉等;

四为发冷积之物,如西瓜、梨、柿等各种生冷之品;

五为发动血之物,如海椒、慈菇、胡椒等;

六为发滞气之物,如羊肉、莲子、芡实等。

秋冬养生,可记住以下几个穴位:

1、承浆

承浆穴位于下唇凹陷处,用食指指腹用力压揉,口腔内就会涌出分泌液。

糖尿病患者用力压揉此处十余次,口渴感即可消失。

2、神门

神门穴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缘。

用拇指按摩神门穴100下,早晚各1次,可以缓解胸闷、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状。

3、手三里

手三里穴为大肠经的重要穴位,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

用手指按摩此穴80~100下,早晚各1次,能润化脾燥、生发脾气、调节肠胃,对腹痛、腹泻等症状效果明显。

4、曲池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用手指按摩曲池穴80~100下,早晚各1次。

按摩曲池穴对热病、头痛、眩晕、腹痛、吐泻、上肢不遂等有一定治疗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曲池穴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推荐内容